说说“罗一笑事件”

这两天“罗一笑事件“占据各大社交平台和新闻媒体,这件事从最初的朋友圈类似‘不转不是中国人’似的的温情爱心接力,到事件主角罗一笑父亲罗尔身家被扒皮曝光,进而一场全民献爱心活动演变成网友的口诛笔伐,最终成为一场史无前例的退还全部捐款的闹剧,实在是“热闹非凡”。然而此时此刻罗一笑小朋友还在和病魔坚强地作斗争,应该不会知道外面围绕自己发生的这一切。

这件看似普通的互联网众筹医疗款事件,本身很普通不过而且类似的众筹早在两年前已有先例,而且近两年来不在少数,但是没有任何一次像“罗一笑事件”这样引起全民的关注和讨论,什么原因?

1)性质不纯
不纯粹是简单的筹款治病。这件事从一开始的动机就是不纯的,罗尔本可以简单的通过自己的公众号发出这篇筹款的文章,不带有任何其他目的的,只是为孩子治病筹钱,这是无可非议的做法。但是,错就错在罗尔选择了和商业公司合作,采取了强行推广的方式,这也是事件闹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就带来一个问题,事件性质从个人事件变成了商业事件,明显带有广告和商业利益诉求,作为曾经担任杂志《新故事》10余年的主编,罗尔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可他还是这么做了,拿自己女儿的痛苦“营销”了一把。我想罗尔的本意应该是单纯的想利用自己的文笔筹到一笔医药费,殊不知被自己的朋友和公司利用了。 2)叙事有失实
罗尔关于医疗费用的数额以及医保报销部分的说明是有失实的。首先没有像之前所有众筹治病一样的晒出真实的医疗花销单据,空口说瞎话,再有就是夸大医疗报销跑证明的难度,企图借此博得大众共鸣以获得更大同情。事后被证明总的医疗费并没有像他说的那么巨大,其次报销也没有描述的那么困难和不妥,反而是医保解决了接近八成的负担,间接还替民政局提振了一把公信力。 我想失实这一点是罗尔最大的不应该,也是整个事件我觉得最不能容忍的。写作的精髓确实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这篇文章不应该是文学作品,而应该是新闻报道,描述事实本身,有理有据,可以加上你的感性,但不应该夸大和掩盖,你女儿身患疾病已是最大的实事这一点足以换来该有的同情,企图靠文学手法的夸大实事来赚取更多关注,有哗众取宠之嫌了。

3)身份
罗尔从最初为给孩子治病花光所有走投无路的穷人,到“摇身一变”成为深圳广州总共三套房家有两辆车的富人。大众的认知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极大冲击和颠覆,心情由最初的同情正能量到半信半疑再到彻底愤怒,感觉深深的被欺骗被玩弄,漫天谩骂也就可以理解了。罗尔身份的急速反转来自于他自己的不坦诚,他在那篇文章里并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家庭财产现状的说明,这区别于很多众筹治病活动,可能他最初写这篇文章真的就是想抒情的,也并不是刻意想隐瞒,未曾想成为现在的样子。 大众愤怒源于罗尔的不坦诚,造成先入为主的被以穷人身份看待到变成富人,大众觉得被欺骗了,但是更多的人谩骂源于仇富,这么说可能有点上纲上线,但我觉得这是根源之一。抛开这件事本身,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仇富心理源于中低产阶级的生活压力,房价又是最大的猛虎,对于不富有的大众群体,房子这个词就是压在神经上的一根高压电线。罗尔一二线多套房的身份实事自然也就成为大众发泄攻击的最中心的靶点。我想如果这会罗尔的家产不是房子而是等值的古董或者书籍,大众的容忍度也许会高很多。

4)信任危机
最后还得归结到当前社会的信任危机问题。一个连扶老人都要三思的社会,接二连三的被这类事件啃噬着基本的价值观的社会,任何正能量事件不出意外的都要被放在放大镜下,加上现在主流媒体不正常的价值引导,一个小瑕疵,就能让本来的好事一件成为负能量,久而久之,人心不古,拿什么去相信,事不关己高高挂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罗一笑事件”本来是一件温暖的事情,能有这么大的热度,能有这么多(270多万)的捐款额,说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众还是充满正能量的,正能量的火种不能熄灭,媒体宣传和价值引导任重道远。